羽毛球线选择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羽毛球拍能否发挥最大性能,而且对拍子的感觉是通过拍线体现的。有句话就说:三分拍子,七分线。首先是线的粗细,也就是线径。线的粗细对拍线的击球性能和耐打性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二者往往不可兼得。一般而言,较细的拍线(直径0.70mm以下)有较佳的手感和击球性能;较粗的拍线(直径0.70mm以上)的耐打性较好,使用时间较长,但弹性偏差。典型例子就是用户群最多的BG65,线径0.7mm,经典的耐打线,地球人都知道O(∩_∩)O哈哈~。以我接触的球友来看,65线的用户群是两种大类,一类是初学者,因为耐打,不会经常打断线。另一类是专业球员,因为65线能够承受高磅,而且专业球员发力好,不需要借助线的反弹性能,而且高磅后需要击球时直接反馈。在济南我接触过的退役职业球员都在用65线,他们穿线一般都选择28磅以上,即使用65线,断线的频率还是很高(有时一天就打断5~6支线),发力太好,因为退役没有免费线了,所以这时65线的经济性就体现出来了,(*^__^*) 嘻嘻……

另一个例子就是BG98,线径0.66mm,弹性非常好,声音也好听,打中甜区,发力良好时会发出金属般清脆声音,好多球友就说这线就是“闹动静的”,O(∩_∩)O哈哈~。但因为98线的0.66mm线径也使得耐用性不好,很容易断线。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冬季,在济南毕竟有暖气的球馆不多呀。现在球友来穿线,一般我建议穿线时降低1磅。

另一种选择就是使用BG95线了,线径069mm,综合性能很好。弹性、声音都不错。用惯了98线的球友可以在冬季换95线试试,毕竟线也不便宜呀。

穿线的磅数选择也就是拍线的紧度,一般用我们平常所谈到的磅数来表示。羽毛球拍上或者其包装上一般都会标有合适的磅数范围,超出范围则有可能会造成球拍的损坏。例如YONEX的羽毛球拍上一般标注的磅数范围不会超过26磅,早期的型号,一般在23磅以下。因为yonex的保固政策,在标注磅数内穿线,出现球拍损坏厂家要免费退换的。但事实是YONEX的拍子完全可以承受高磅,只是要球友自己承担球拍损坏的风险了。在我这里穿线的球友基本上都超出标注磅数穿线。不同的拍线所能达到的磅数也是有极限的,超出范围后就很容易断,这个合适的范围通常也会在拍线的包装上注明。有很多球友追求高磅,但不注意拍线的标示磅数,往往发生在穿线过程中断线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专业穿线,空拍上机逐线上磅穿线时。非专业穿线一般先预编后上机拉紧上磅,这种情况反而很少出现高磅断线情况,不过对球拍也是一种摧残(ˇˍ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23磅以下选用什么型号的线基本都无所谓,因为在23磅以下的拉力下,各种线的张力和弹性都差不多,也就是说体现不出线的性能差异。但高于30磅(如果线能承受的话)线的性能也趋向一致了,在这种高磅下,线已经基本没有弹性只有张力了。以上是纯技术说明,更重要的是球友自己的手感和选择了。一般说来,建议初学者选择22~23磅,因为发力不好,低磅下,球与拍线的接触时间稍长,也就是吃球,击球时感觉球是在拍线上停顿一下再反弹出去。这时可以多体验对球的控制感觉,培养手感。另外因为初学者普遍不会发力,此时可以借助拍线的反弹,击球更高更远一些。入门球友及已掌握发力的中级球友一般建议选择24~26磅,既要求对球的控制又要求出球速度。对于高端球友或专业球友,一般都选择28磅及以上了,他们要求准确的方向、飞行曲线、深度和落点,就是对球的精确控制,不依靠拍线的反弹,对球拍的中杆弹性、硬度及拍框的抗扭性要求更高,同时需要清晰直接的击球反馈。在不会发力的时候,盲目追风上高磅意义不大,而且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手腕,击球振动反馈很直接。另外就是会感觉像在用木板打球。随着拍线磅数的提高,羽毛球拍上甜区的尺寸也快速的缩小,如果只是单纯的力量大而击球点准确度不够,高拉力拍线将会把每一次偏离甜区的击打所产生的所有震动通过球拍直接传递到球员的手腕、前臂,使球员受到慢性的隐性伤害。这种伤害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所积累下来的。起初症状并不明显,但到达一定程度后,将会立刻凸显出来。具体症状为手腕内有撕裂感剧痛,手无法大力紧握等。一旦发现自己的前臂具有这种特征,就应该减少打球时间,运动后采取一定的养护措施,降低拍线拉力,或更换中杆较软的球拍。穿线机的选择穿线机按动力方式可以分为重锤式与平移式,而平移式也可分成弹簧式和电脑式。一般说来最好的是恒定拉力的穿线机,其中手动的就是重锤穿线机,另外的就是电脑穿线机了。下面是重锤穿线机:

锁定拉力的穿线机便宜而且普遍,但磅数不准,普遍拉磅偏低,建议在用这种穿线机穿线时,要求穿线师在自己原来习惯磅数上加1~1.5磅。

电脑穿线机拉力准确,误差在0.5磅以内,推荐使用。

因为穿线机的不同,同样磅数穿出的球拍有时手感差异很大。很多球友在我这里电脑穿线机穿线后都很诧异,说比原来的穿线硬多了,其实只能说明以前习惯手动穿线机不准确的穿线磅数了,现在磅数准确了反而不能适应了(*^__^*) 嘻嘻……。一些使用手动手摇穿线机的穿线师缺乏对穿线机的经常调校,导致偏差更大。一些号称打28磅的球友,在我这里同样28磅电脑穿线后发现太硬打不动了,其实说明他们原来穿线机的误差已经相当大了,这样非常容易误导球友,也是造成现在部分球友穿线盲目追求高磅的原因之一。所以必须要选择一家固定的商店和固定的机器及人员,才能实际明确适合自己的磅数。穿线师的选择相对于穿线机的选择,穿线师的选择更重要了。人是最重要,也是最不好量化确定的因素。羽毛球穿线时,基本要求是按照羽毛球拍本身的穿线说明进行穿线。一般大品牌的球拍说明书都附有穿线配图和说明。典型的YONEX要求双线四结穿线,横线比竖线加1~2磅。另外为了保持整体拍线拍压均衡,一个拍面上各条线拉力并不是一样的,还有很多的穿线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发挥出拍子的最佳性能,尽量保持拍线拍压。羽毛球拍穿线后掉磅很快,所以专业比赛时球员都是在上场前球拍穿线,比赛完毕下场后又全部剪断。穿线师需要掌握各种球拍、各种穿线方式外,还需要针对球友个人情况提出合理的拍线、穿线方式、磅数建议。曾经有球友订购了88孔、92孔和96孔的羽毛球拍,找不到会穿线的穿线师,因为一般常见的羽毛球拍是72孔和76孔。还是找到我,才解决问题。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经过专业培训并且具备认证资质的穿线师。能明确适合自己的磅数及穿线方式,培养自己的手感,同时降低因穿线对球拍造成的损害。选择一个好的穿线师可以看他是否具有哪些穿线师认证证书,另外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是否空拍上机。如果预编拉紧方式就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