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球一段时日,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这次主要讲讲我对动作,练习,节奏和球品四个方面的个人想法。望各位不吝赐教!

有时候自己的要求要高一些并不是什么坏事。大家肯定或多或少有过打框打杆得分的经历,我们这女球友也有,得分后沾沾自喜,我们嘴上当然是表扬赞许啦,若发生在我身上,我只能承认这是运气球,事后分析原因,是步法?击球点?意识放松?上一拍衔接不好?战术相克?灯光?还是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我个人不太喜欢下场休息时就直接坐那玩手机。一般都是一边走动拉伸或者深蹲一边观战揣摩。(2)利用媒体学习 很多人都有看视频学羽毛球的经历,我也不例外。当时也是借鉴了各位中羽前辈推荐,受益匪浅,自己试着总结一下。首先看《李玲蔚羽毛球教学视频》,通过该视频,你会学习大部分正确的羽毛球技术动作和相应专业术语。接着看《专家把脉》,短小精悍,互动式教学,风趣形象,它就像一面镜子,把业余球友的通病一一展现,并通过肖杰严谨细致的教科书式教学以及赵剑华一些随性的经验之谈,逐步改善你的技术细节。最后看《李在福教学系列》,其中的技术动作可作借鉴(但毕竟技术流派不同,不一定原封照搬),更重要的是端正一些态度和学习战术的运用。还有其他教学视频,比如拉斯姆森,皮特盖德等,博采众长方为良策。LZ偶尔会做一些笔记,比如正手吊球,我会搜集大量关于该技术动作的视频,并把我个人认为核心的细节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查阅。

另外,我也建议看视频的球友可以放慢逐帧观看,观察运动员手上和脚上的细节。在视频选择上,可挑选一些清晰视角良好的表演赛(如尤尼克斯王者之志),里面很多花式动作,多看看体悟一番,或许对自身动作的协调性和发力都有意想不到的帮助。除此之外,看图片也是不错的选择。一个教英语的同学分享过,要区分“apartment”和“house”最直观的就是去Google图片。所以羽毛球也是,比如搜索羽毛球杀球,观察杀球各个阶段的分解动作的细节(如起跳前的架拍和双脚动作,小臂内外旋以及拳握等)再反思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

(3)技术无捷径,动作需完整 见过挺多练一段时间但基础又不是特别扎实的球友喜欢模仿专业运动员手腕手指上的小动作,包含假动作的停顿,这无可厚非,但到最后往往变成动作发力不完整,打框失误一箩筐。专业运动员力量强大且训练有素,所以很多动作都很简练干脆(比如林丹的高远,看似没有顶肘倒拍,只是小臂一挥,但放慢看其实每个动作都有,只是强大的爆发力和熟练性让他能做得更游刃有余)。要想手上动作小,首先要有良好的一致性,而良好一致性又要求你的各项分解动作必须都掌握到位。切勿看林丹可以轻松单靠手腕手指挑球,自己就好不思索加以模仿,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必然不现实,想想很多专业女单都还要有一定幅度引拍呢,所以初学的业余球友还是先以把动作做完整做到位为第一目标。

刚好也想起自己之前为什么做头顶马来步漂移点杀会崴脚了,因为相比主动的马来步速度加快了而且幅度加大,导致落地前左脚没有及时后伸到位所致。

(4)多做无杀球和扑球的拉吊型单打 为什么强调无杀球和扑球?很多业余球友一上来就要学杀球,个人认为,高远拉吊打好了,杀球技术自然也能得到一定补益。试想你能不杀球仅凭拉吊就轻松击败比你水平低的对手么?如果回答是否定,我觉得技术掌握得还不够全面、稳定。试想你能全场不停地杀么?对方会一直给你这个机会么?所以纯拉吊是培养和巩固手感的好方法,如果你还处于打框或者打不中田区的阶段,你还着急杀什么球?扑球亦如是,两人网前互搓互放,这次搓高了,下次就搓低点,有个参照让自己调整拍面和力量,结果你见高一扑死球了,刚培养起来的手感又得重新来过,你捡了练球的这一分,却可能丢掉往后比赛中的好多分,实在得不偿失。(5)拍视频纠错 有机会拍个视频研究下,毕竟旁观者清,或许你会发现自己架拍不够开,侧身幅度不够,脚下存在问题。2. 练习 业余球友难得有机会到球馆进行专业训练,所以这里分享的是在家一个人的练习方法(详见《谁说在家不能玩球》:http://bbs.badmintonc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1949,由于字数限制,这里只做提示性补充)。(1) 颠球 除了普通颠球,偶尔还可以尝试深蹲颠球,花式颠球还有球桶颠球,这些LZ都尝试过,趣味性强,是一个人锻炼球感的不二选择。(2) 正反手发小球 可以拿个椅子或者箩筐作为练习工具,发球练习准度,有条件的可以买个迷你球网。

(3) 推球、扑球练习 LZ试过让朋友给我喂球,结果真是惨不忍睹,忽远忽近,忽高忽低,我还没归位他球又来了,好吧只好在家自己练了。方法很简单可以用手拿起来扔,也可以用球拍捡球后挑起击球练习。等过一段时间上手后就可以随性练习了(用球拍随机正反手捡球,把球挑起后根据当时情况随机做出推、抽、扑、挑等动作,既是放松,又能考验灵机应变能力。)。(4) 体能练习 这里主要针对下肢练习,如蛙跳,跑楼梯,跳绳,原地小碎步,交叉步,正反手接杀步法。需要注意的是做这些训练主要是为了增强下肢的爆发力,身体的协调性及步法的熟练性,所以需要在一定的速率下进行,然后循序渐进。3. 节奏(1) 运动都离不开节奏。 据我观察,节奏感不够强的人运动能力普遍不高,比如篮球三步上篮总多一步或者少一步,踢足球时射门的时机总掌握不好,有的人游泳时使了吃奶的劲却还在原地划水,还有骑自行车,记得小时候有次汽车把迎面而来的一个大妈给晃趴下(小时候顽皮不懂事各位勿喷),原因就是她手脚步调不一致,握把太紧所致。所以,体育运动中的节奏很多都是想通的,如果你的羽毛球技术迟迟得不到提升,单打时总是让别人变速突击搞得脚步凌乱呼吸错乱,这八成是你的节奏控制出了问题,去试试篮球,游泳和自行车吧,没准这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 善用感官

这个会比较玄乎,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只用眼睛观看比赛,很少去关注声音,所以LZ想能不能只通过耳朵来享受比赛呢?答案是可以的。选择一场观众声音小一点的比赛,戴上耳机,听一听击球时的啪啪声和脚下鞋子磨地板的吱吱声吧,闭上眼睛,你能单从声音中模拟出双方现在各自的画面么?他们是打的杀球还是吊球?是挑球扑球抑或是搓放球?如果不能,那允许你睁开眼睛看一下这回合,然后再闭上眼睛用耳朵听,模拟下当时的场景,再不行就倒退回去重新看一遍,再听一遍,慢慢培养自己的节奏感。还有脚下的摩擦声,你光凭借声音判断比赛的激烈程度么?这个节奏你能hold得住么?如果不行,那你不妨多听听,让自己慢慢适应这样的节奏,或许潜移默化地,你下次自己打球时节奏也会跟着上来哦。(这里分享一个脚下声音清晰的双打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wMDQ5MDAyMA==.html?from=s1.8-1-1.2)(3) 打球前“热身” 这里的“热身”并非指身体上的热身,而是通过感官的刺激,给自己一个在打球前提前进入兴奋状态的信息。比如打球当天,我都会看2011年世锦赛林李大战或林盖大战的视频,听里面的音乐(Jennifer Lopez的on the floor或者Roy Orbison的you got it,后者为benne版主分享,感谢她的热情分享),说白了,这就是我打球前热身的音乐,只要音乐一响,晚上打球就好像四大天王附身地如丝般顺滑。

4. 球品(1) 得饶人处且饶人,球场拽并非真拽 一次和一个陌生球友单打,为了锻炼自己所以全场都没杀球,对方有次失误回了个中前场高球,我抢到高点后轻吊解决。他问我为什么不杀球,我说昨天刚打杀多了今天肩膀不适。得饶人处且饶人,中前场高球,对方必死无疑的时候,我一般以点杀,轻吊或放网为主,还节省体力何乐而不为?况且我还是朋友刚介绍过来的,私底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又不是比赛,如果还起跳重杀追身未免太咄咄逼人了,何苦逞这一时之勇呢?见之前大家都说球场上很多所谓高手多拽的,其实LZ想说,都是业余打球,又不靠这个讨生活,何苦呢?生活中真正拽的人怎么会在球场上大摇大摆地显摆自己呢?无非是纸老虎罢了。(2) 平日业余打球莫要斤斤计较 见过一些经常为是否出界,短球争得面红耳赤的人,这往往也暴露了当事人一种性格特性,其实回头想想,无非小事一桩,区区一分,大度一点,让给对方又如何。有次自己碰到一个边线球,看似压线又看似出界,由于没有裁判,自己当时也看不清,不假思索捡起来回给对方,回说了句:“好像是压线好球啊”,对方微微一笑,这样打球不是很欢快么?